欢迎进入中国膜工业协会膜系统运行与维护分会网站,我们会精心为您提供服务!
站内搜索
   
媒体报道 | 海派特 :京津创新成果加快在河北落地生“金”
来源:运维分会 | 作者:运维分会 | 发布时间: 2024-04-12 | 40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走进位于沧州高新区的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电路控制、焊接、模具加工……智能化膜装备生产车间里,20多名工人分工协作,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去年,我们引进天津工业大学王亮教授团队的‘智能化与模块化膜装备’成果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年营业收入达1178万元。”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朗介绍,这一“含金量”十足的项目,重点解决膜法废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化过程中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三者间的协同作用与调控机制,将有力带动沧州市膜产业发展升级。


如今,包括沧州在内的河北·国家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已成为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的重要承接点。


“去年,河北省聚焦抓政策优化、抓先行先试、抓路演对接、抓项目布局、抓转移体系,努力把京南示范区建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样板区。”杨玲介绍,2023年,京南示范区“五市一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3526项,占全省比重为64.9%,连续两年占比在六成以上。


此外,从统计数据分析,综合实力强的地区对京津技术更具吸引力。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石家庄市和唐山市在创新型河北建设中好比“领头雁”。2023年,两地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26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三成以上。


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倍增长,河北下了哪些功夫?


“2022年以来,河北省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冀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年)》,通过政策‘组合拳’,不断强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协同合作力度,推动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2023年,三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网,联合发布技术交易和优质成果,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长效机制,开展科技成果对接“直通车”活动51场,征集技术成果信息434项,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65项,促成技术合作意向82项。


“科技红娘”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去年,河北省首次设置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并与京津共同举办三期中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和一期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培训256人,为推动京津冀技术经理人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提供了人才支撑。


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河北省首试首用。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正成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去年,河北省选择典型产业、行业系统和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围绕机器人产业、省国资委国有企业系统、张家口市氢能产业、唐山市高端装备制造及临港产业等方向,发布47个应用场景。特别是面向京津高水平企业、高校,组织100余家单位参与对接,促成15项合作,9项已签订协议,合同总额8000多万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河北省将继续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让更多创新资源落地河北。


  
   
分会动态
  
  
   
分会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