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频发暴露的是旧模式的后遗症,预期调低意味着企业回归现实,内卷促使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存量运营推动经营精细化,“活下去”成为所有环保企业的战略警觉。
2025年上半年,环保行业似乎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之中。
既没有重磅政策刺激的欢腾,也少见大型项目开工剪彩的热闹,整个行业的氛围透着几分寂寥。
然而,在青山研究院深入一线的调研中发现,在看似沉寂的水面之下,实则暗流涌动,一些趋势在加速演变,其程度远远超出了很多企业的预期。
本文将重点和大家探讨2025上半年,环保行业正在加剧的5大趋势。
1、盛宴结束
环保领域商业纠纷爆发
2025年上半年,青山研究院调研发现,环保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法律纠纷潮。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涉及诉讼、仲裁的环保项目案件同比上升超过30%。而其中尤以PPP项目为主战场,成为纠纷频发的“重灾区”。
一些重度布局PPP模式的龙头企业,纷纷陷入困局。逾期付款、未达验收、合同终止、债务纠纷等问题接连不断。这些案件的共同点在于,项目实施期内盲目扩张、轻视合规、财务结构激进,到了运营阶段后遇上财政收紧,暴露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很多项目在立项时就存在收益测算过度乐观、运维能力储备不足的问题。一旦政策支持减弱或地方财政不配合,现金流断裂几乎是不可逆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有企业把项目仲裁当成“回血”方式,甚至形成“靠官司维生”的现象。这不仅反映出部分环保企业资金链紧张,也揭示了过往行业生态中“只重签约,不重履约”的通病。
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和监管尺度收紧,这一轮集中爆发的商业纠纷,实质是行业粗放发展模式的系统性清算。环保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扩张逻辑”向“经营逻辑”的深刻转型。
那些重合规、重管理、重运营的企业,开始显露出周期穿越能力;而那些靠债务堆高、靠补贴续命的玩家,则愈发陷入疲态。
盛宴已散,泡沫破裂,唯有回归服务本质、夯实项目运营,才能在寒潮中稳步前行。
2、预期下调
集体降温中的理性回归
2025上半年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环保企业集体“降温”,不再强调盲目的扩张或高调的业绩目标,而是更务实地调整战略节奏。
这背后的变化,既是行业理性回归的表现,也意味着一个增长逻辑的终结和新经营逻辑的开启。
据青山研究院观察,环保行业整体呈现出一种系统性的“预期下调”趋势,体现出企业对市场规模、业务机会的重新判断。企业对年度业务目标的修订亦体现出明显的收缩取向。
以某水务龙头为例,公司在年初主动将2025年新增投资项目规模预期下调了15%,其背后的判断是“区域项目储备不足+资金成本偏高+收益测算趋紧”,类似调整在多家企业中上演。
预期值的调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集体“退烧”。过去十年,环保行业经历了政策密集期、融资宽松期和估值高企期等多重利好,企业习惯了“站在风口上”的高增长环境。而现在,这种观念正在被颠覆。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企业心态的重构:行业已逐渐意识到,增长并非来源于更大的蓝图,而是更强的内功。特别是在融资环境紧缩、补贴退坡、地方财政趋紧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利润质量、资金安全、项目可控性等核心指标的重视度急剧上升。以往被忽视的现金回流周期、资本化风险、合同执行力,如今成为高管层战略评估的重点。
这种“预期下调”的集体趋势,并非行业悲观的体现,恰恰是环保产业回归市场逻辑、锚定真实价值的标志。经历多年政策驱动与金融推动后的回归常态,意味着企业必须真正凭借自身实力参与竞争,而非依赖外部推力维系表面繁荣。
预期调低,不是放弃希望,而是放弃幻想。它标志着行业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不再沉迷于估值神话和业绩幻觉,而是开始正视现实,回归基本盘。
3、竞争加剧
内卷的残酷与出海的野望
“内卷”,是中国环保行业眼下最具现实感的关键词之一。202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环保企业在招投标中频频陷入恶性竞争,“低价抢标”“亏本扩张”成为常态。青山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水务、固废、危废等多个核心细分领域的平均毛利率已普遍降至个位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海”开始从一种选择变成一种逃离——逃离价格战、逃离补贴断崖、逃离地方财政的不确定性,也是在寻找真正有需求、有利润、有成长空间的新大陆。
2025年上半年,环保行业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其中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为主要战场。头部企业纷纷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区域水务一体化等大型基建项目。这些项目通常由多边开发机构或国家政府提供资金保障,付款条件较为规范,利润空间也更为可观。
更具转折意义的是,不少中小企业也开始探索出海。而在实战层面,中国环保企业在长期内卷中练就的生存能力,正在国际市场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是成本控制能力强,能够在资源有限的市场中提供性价比极高的解决方案;二是工程执行速度快,能够应对项目环境复杂、工期紧张等挑战;三是灵活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项目周转能力,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极强的“应变力”。
不可否认,出海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文化差异、法律体系、汇率波动、政治不稳定……但相较于“在国内坐等亏损”,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冒这个险。
“走出去”不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增长逻辑的重塑。那些善于在国内卷中练兵、在海外局中谋势的企业,或将在下一轮全球环境治理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
环保行业的“全球化分流”趋势,正在成为一种确定性路径。未来的中国环保企业,注定要两条腿走路:一边在国内精耕细作、稳住基本盘,一边在国际市场谋篇布局、寻找新增长极。
4、项目锐减
存量时代的特征急剧加重
过去,环保行业的“增长”常被等同于“拿新项目”,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以其每年能签下多少PPP、EPC项目、新增处理能力多少万吨/日来衡量。
2025年上半年能够明显感受到,这套“扩张主义”的增长逻辑正在被现实悄然改写。新建项目锐减,财政投入趋紧,地方政府的项目立项门槛抬高,使得环保企业逐渐意识到:以量取胜的时代已近尾声。
青山研究院调研发现,环保企业在战略重心上出现了明显的集体转向:从“拿项目”向“管项目”靠拢,从关注合同额向关注现金流与净利润迁移。
更深层的趋势是,资本市场对于“运营能力”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市场更倾向于给“大单、重资产”企业溢价,如今则更看重“轻资产、强运营”的精细化逻辑。
这也在促使环保企业加速转型:部分企业出售低效资产,聚焦核心区域的高效项目;部分企业则引入智慧水务、AI运维、远程监控等手段,提高单位人力产出和项目稳定性。
在“十四五”进入尾声、财政支出趋于理性的大背景下,环保企业如果还将增长寄托于项目扩张,无异于缘木求鱼。
未来,环保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与“资产运营能力”的较量上。对企业而言,这既是一次思维范式的转变,也是一场组织能力的再锻造。
5、先活下去
稳健经营发展成为最大共识
2025年上半年,青山研究院调研发现,“先活下去”成为更多环保企业的战略警觉。
在政策红利退潮、资本助推放缓、地方财政收缩的多重背景下,环保企业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营收跃升,而是将“现金流”和“利润率”推上了核心战略议程。
曾经流行的“高杠杆+长回款+重资产”组合,正被企业主动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资金安全、项目可控、经营稳定的“稳健主义”。
某行业龙头过去以大体量投资和跨区域布局著称,但今年上半年却罕见地将主基调转向“控风险、保运营”,其多个区域公司启动成本压降专项行动,人员调整比例达历史新高。
这种从“扩张型打法”向“生存型策略”的转变,在中小环保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青山研究院发现,2025年上半年,中小环保企业普遍选择缩减业务线、暂停投标或主动退出部分非核心区域的竞争。
企业策略之所以集体趋于保守,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增量有限,盲目扩张反而可能加速现金流枯竭。而当前环保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拿更多项目,而是确保现有项目不出问题、不拖垮整体财务结构。
“活下去”不仅是企业当下的头等大事,更是未来两三年行业的大背景。这要求企业从战略思维到组织能力都要完成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控制成本要精算,管理模式要轻量,项目布局要聚焦,人才配置要灵活。
健康不是妥协,稳定不是退让。环保行业已经进入“少而精”“稳而强”的时代,“活下来”本身,正成为最有价值的企业能力。
8、变革还在加剧…
表面沉寂的2025年上半年,不是简单的行业降温,而是一场由内而外、从认知到战略的系统性调整。
纠纷频发暴露的是旧模式的后遗症,预期调低意味着企业回归现实,内卷促使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存量运营推动经营精细化,“活下去”成为所有环保企业的战略警觉。
这些变化,看似碎片,实则拼出一幅明确的产业趋势图谱:环保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重构”。
在风口退潮、政策减弱、资本理性的大背景下,唯有真实的能力、稳定的现金流、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才能让企业走得远、走得稳。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3
主办:中国膜工业协会膜系统运行与维护分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 电话:010-64450741 传真:010-64433466 邮箱:soms2020@163.com 京ICP备180035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