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能源革命必须直面三大核心问题,散烧煤污染治理仍是当务之急。”在日前举行的2025农村能源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援引数据指出,全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每年可提供相当于73亿吨标煤的能量,是当前农村能耗总量的12倍,“开发分布式能源是破解困局的关键,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模式,既能降低输电成本,又能提高农民接受度。”
主题为“能源向新逐绿·乡村全面振兴”的2025农村能源发展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单位支持。来自能源电力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等单位的900多位代表,从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创新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支持下,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国网能源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交流会分论坛上,发布《能源与乡村振兴(2025)》蓝皮书和《农村能源发展报告(2025)》。
政策引领:农村能源转型锚定新坐标
《能源与乡村振兴(2025)》蓝皮书梳理了12家能源央企在农村能源转型方面的20多个实践案例。“蓝皮书指出,农村能源转型通过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业态、扩大就业增收等三重路径,重塑了乡村产业经济格局,形成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中国能源研究会监事长韩水介绍说,我国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正经历从传统单一供电向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多能互补、产消协同的深刻转型,农村清洁能源供给量稳步增长。光伏、风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储能系统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能源供给从“单向输血”转向“自主造血”。农村能源系统逐步演变为“产储用”一体化的弹性网络,为乡村振兴开辟绿色增长极。
“农村能源发展已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转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保障。”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农电)分会副秘书长张彩庆在发布《农村能源发展报告(2025)》时指出,国家正赋予农村能源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全新定位。这种定位转变体现在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上——从能源法明确“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原则,到“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等具体工程落地,农村能源发展系统化趋势增强,应从开发单一清洁能源项目转向建设多能互补系统,从追求开发规模增长转向强调源网荷储一体化统筹。
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魏玢指出,依托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了光伏农林牧渔,光伏+乡村观光等多元融合模式,形成了农、能、旅融合的全产业新业态。农民通过出租屋顶建设光伏获益,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模式。“各地还在积极探索共享收益、入股分红等多种惠民利民的模式,正在书写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增收新方程式。”
“从生态改善层面来看,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力地支撑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魏玢表示,通过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合理布局生物质发电、探索建设农村微能网等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农村地区因燃烧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空气质量,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进一步指出,新能源装机的绝大部分布局在农村地区,这既是全国能源转型的战略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农村承载了全国三成的人口,但用电量占比不到10%,这种‘生产与消费脱节’现象有望改变。”她建议,通过“能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升级助力消纳—产业间良性互动”三步走策略,推动绿电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如山西某县引入大数据中心,当年就贡献了全县1/4财政收入,同时带动农产品加工实现年增收80万元。”
技术与模式创新:多能互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当分布式光伏与生物质热电联产、储能系统结合时,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综合用能成本都有所改善。这种多能互补模式在浙江省安吉县得到生动体现。国网浙江安吉供电公司总经理雷江平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安吉县通过“电源侧培绿、电网侧育新、储能侧聚势”三侧联动,实现县域光伏100%全消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增量比例达85%。
杜祥琬展示了“光储直柔”技术在农村的创新应用:“山西芮城试点中,农户屋顶光伏年均发电2.2万千瓦时,通过直流配电系统自发自用,配合柔性充电技术,每户每年自用一半电量,剩余电能可外送一万度电,从而实现挣钱。”
值得关注的是,生物质能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农村能源格局。杜祥琬同时指出,一吨秸秆转化为绿色甲醇价值提升16倍,转化为绿色甲烷价值提升20倍,“河南省濮阳市的实践表明,生物天然气与‘西气东输’管网并行供应时,农户更倾向选择可再生能源。”
农村能源发展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其中 “村企合作+股份分红”模式最具生命力。杜祥琬介绍,广东省清远市新马村241户农民签约屋顶光伏项目,已经产生社会效益2000多万元,成为城乡融合综合能源示范点。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则探索出差异化的收益分配路径。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委会产研部主任于贵勇介绍,该行动已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申报项目超过1300万千瓦项目,涉及340多个项目,跨越200个乡镇。于贵勇表示,“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模式开始摸索和探索,是一个好的开始。”
针对分布式能源市场化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解读了136号文的核心要义:“新能源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但可通过‘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保障收益。”时璟丽指出,对于分布式新能源,近期不仅仅是新能源入市的政策,还有其他入市政策,体现的方向是发挥好就近消纳、就地利用的优势,提升自发自用的比例。“国家通过新能源就近消纳的其他各类政策,还有虚拟电厂的政策,鼓励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更好地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在各类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的扩大,开展规模化应用。”
挑战与对策:系统思维破解深层矛盾
尽管农村能源发展成效显著,深层矛盾仍不容忽视。张洁清指出农村能源转型存在3个挑战:“一是能源与产业适配性差,农村无产业或产业薄弱,缺乏规模化消纳和收益场景;二是缺乏多层次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财政资金有限,金融机构尚未发挥作用;三是认知不足、缺乏人才,乡村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农户参与意愿匮乏,乡村空心化导致人才流失。”对此,她建议采取财政精准滴灌,创新金融产品,“将财政补贴与金融结合起来做混合融资,通过财政降低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兴能源处副处长乔勇则指出,“当前对农村能源核算体系的关注度不够,农村有很多非商品化能源,如何对商品化和非商品化部分进行统计,包括对电、热、气的统计都要进行深化。”杜祥琬则建议,提高农村的电气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散烧煤替代率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等指标。在基础设施方面,雷江平分享了“45分钟抢修圈”建设经验:“安吉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供电服务网络,实现45分钟县域抢修的全覆盖。”
站在“十五五”规划前夕,农村能源发展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代红才预测,对农村能源需求的判断是农村能源发展的根本,农业生产、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仓储物流与交通运输将贡献70%以上的用电增量,东部稳步增长,中部增长最快,中西部地区增长是未来农村能源增长的动力所在。代红才指出,农村能源碳达峰将早于全国能源总体进程,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速度和农村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的速度会更快。“未来农村地区减碳潜力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采暖炊事的清洁化,一是农业机械电气化。”
杜祥琬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视角展望未来,农村能源革命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协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基于农村能源革命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式和实施路径,保障我国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顺利进行。他特别强调,生物质能不仅是能源问题,也是农业问题、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交汇点,“只有把农村的废弃物纳入国家战略,才能实现从秸秆到金疙瘩,为农业高质量发铺就‘绿色底色’”。
落基山研究所董事郝一涵带来的国际经验显示,全球农村能源合作社已形成成熟模式:“美国北卡合作社为4200万人口提供电力服务,德国BECoop平台推动生物质能区域自治,这些案例证明,当农户从‘能源消费者’变为‘能源股东’,农村能源革命才能真正扎根。”她认为,“从全球的经验与启示来看,构建农村多元能源开发体系非常重要,无论是村集体还是乡镇企业,或者是农业里面大型集团类的企业等,都应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正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王万兴在总结中所言:“农村能源革命任重道远,但当河南濮阳农户主动选择生物天然气,当浙江茶农用绿电炒出更香的白茶,我们看到绿色发展理念正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10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3
主办:中国膜工业协会膜系统运行与维护分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9号 电话:010-64450741 传真:010-64433466 邮箱:soms2020@163.com 京ICP备180035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