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行业核心职能在于构建高效、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是保障公众健康、支撑经济运行、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设施网络。
行业运营面临水源保障脆弱性、输配系统老化、水质安全风险、成本价格倒挂、极端天气冲击以及公众期望提升等多重复杂挑战,天然具有自然垄断性、强公益性、资本密集性和高度敏感性等特征。
2025年中国城市供水行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作为维系城市运转的"生命线",供水系统不仅承载着保障民生、支撑经济的基本使命,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2025-2030年版城市供水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中指出,行业正从单一的水资源输送者,向综合水环境治理者蜕变,这场转型不仅关乎技术迭代,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深度考验。
一、市场发展现状: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点
(一)基础设施的"双轨并行"
中国城市供水管网总长度已突破百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毛细血管网络。但表象之下,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东部沿海城市管网老化率超30%,部分铸铁管道服役超50年,漏损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而中西部新兴城市则面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镇化速度的困境。这种"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张"的双重压力,迫使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济南城投集团通过"活水智网"工程,将居民小区供水设施改造与公共管网漏损治理同步推进,为行业提供了"建管并重"的示范样本。
(二)水质安全的"技术突围"
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污染物等关键安全阈值管控日趋严格。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等先进水处理技术的普及率显著提升,部分城市已实现直饮水入户。中研普华研究显示,采用纳米级过滤技术的水厂,出水浊度可控制在0.1NTU以下,较传统工艺提升10倍。但技术升级背后,是运营成本与水质标准的动态博弈——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水价承受力,成为行业共同课题。
二、市场规模:增长逻辑的重构
(一)总量扩张的"新动能"
城镇化率突破65%带来持续增量需求,但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能"。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城市供水市场规模将突破既定数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稳定区间。这一增长背后,是三大结构性机会:老旧管网改造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智慧水务建设催生的技术服务市场、农村供水一体化创造的增量空间。以襄阳城市水源替代工程为例,24亿元投资不仅构建起"双水源"保障体系,更通过管网互联互通降低运营成本,展现出基础设施升级的经济溢出效应。
(二)价格机制的"市场化破局"
阶梯水价政策在全国超60%城市落地,推动户均用水量下降,但居民水价调整滞后于成本上涨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企业通过"两部制水价"改革,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分离计价,既保障基础供水公益性,又通过超额用量溢价引导节水。更值得关注的是,碳交易市场向供水行业延伸,雄安新区某水厂通过"光伏+储能"系统实现绿电供应,每年减少碳排放,获得碳交易收益,开辟了"绿色溢价"新路径。
三、产业链:从线性到生态的演进
(一)上游: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围"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5-2030年版城市供水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反渗透膜、智能传感器等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正在改变。时代沃顿推出的高性能纳滤膜,使海水淡化成本大幅下降;和达科技的AI调度系统,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管网压力分布,漏损定位效率显著提升。软件定义水务(SDW)成为新趋势,三高股份的数字孪生平台可模拟城市供水系统运行,为规划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二)中游:服务模式的"综合化升级"
北控水务构建的"大水务"体系,整合供水、排水、再生水业务,服务城市数量持续增长;首创环保的"工程+运营"一体化模式,在京津冀地区市占率领先。垂直领域玩家则通过技术壁垒占据细分市场,金达莱的农村分散式处理设备覆盖行政村数量可观,其模块化设计使建设周期大幅缩短,运维成本降低。
(三)下游: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工业企业通过工业水务管理平台实现水资源闭环利用,某化工企业循环水利用率提升后,年节水成本显著;农业领域,智能滴灌系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应用,使棉花亩均节水比例可观,产量提升。居民端,智慧水表不仅实现精准计量,更通过用水行为分析提供个性化节水建议,某社区试点项目使居民节水意识提升。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城市供水行业已走过规模扩张的粗放阶段,正以技术为桨、改革为帆,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持续跟踪研究表明,行业未来五年的变革力度将超过过去三十年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