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膜工业协会膜系统运行与维护分会网站,我们会精心为您提供服务!
站内搜索
   
污水厂总磷的去除及控制方法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5-03-25 | 14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磷元素的核心作用


微生物生长与代谢


- 磷是微生物细胞(如细菌、真菌)合成核酸、ATP、细胞膜磷脂的必需元素,占细胞干重的1%-2%。


- 参与能量代谢(如ATP的生成与分解)和酶活性调控。


活性污泥性能维持


- 适量磷可增强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有机物降解效率。


- 影响胞外聚合物(EPS)分泌,改善污泥絮凝和沉降性能。


二、总磷的微生物去除机制


1. 生物除磷(以聚磷菌为主)


- 厌氧阶段:

聚磷菌在厌氧(无DO、无硝酸盐)条件下分解细胞内的聚磷酸盐,释放磷酸盐至水中,并通过发酵碳源(如VFA)合成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储存能量。



- 好氧阶段:

聚磷菌利用PHA分解产生的能量,过量吸收水中的磷酸盐,合成聚磷酸盐颗粒储存于细胞内。


- 排泥去除:

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将富集磷的聚磷菌排出系统,实现总磷去除。


2. 化学除磷(辅助手段)


- 原理:投加铝盐(如硫酸铝)、铁盐(如氯化铁)或石灰,与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性沉淀物(如AlPO₄、FePO₄、Ca₁₀(PO₄)₆(OH)₂)。


- 条件:


- pH控制:铝盐需pH 5-7,铁盐需pH 6-8,石灰需pH>9。


- 混合强度:快速混合促进絮凝,慢速混合利于沉淀。


三、生物除磷的关键条件


碳源充足


- 厌氧段需提供足够的易降解有机物(如BOD₅),以支持聚磷菌合成PHA。


- 建议BOD₅/TP ≥ 20-30。


溶解氧(DO)控制


- 厌氧段DO<0.2 mg/L,防止聚磷菌提前释磷;好氧段DO≥2 mg/L,确保磷的过量吸收。


污泥龄(SRT)


- 较短的SRT(5-15天)可促进聚磷菌增殖,减少污泥中磷的释放。


温度与pH


- 最适温度20-30℃,pH 6.5-8.0。低温(<10℃)会降低聚磷菌活性。


硝酸盐控制


- 厌氧段需避免硝酸盐残留(NO₃⁻<1 mg/L),否则反硝化菌会优先利用碳源,抑制聚磷菌释磷。


四、污水厂出水磷超标原因及解决办法


1. 常见原因


- 生物除磷不足:


- 碳源不足、DO或硝酸盐控制不当、污泥龄过长。


- 化学除磷失效:


- 药剂投加量不足、pH不匹配、混合效果差。


- 工艺设计缺陷:


- 厌氧区容积不足、排泥不及时、污泥膨胀导致磷释放。


2. 解决措施


- 优化生物除磷:


补充碳源(如甲醇、乙酸钠),提高BOD₅/TP比值。


调整曝气量,确保厌氧段严格厌氧、好氧段DO充足。


缩短污泥龄,增加排泥量。


控制进水硝酸盐,必要时增设缺氧区反硝化。


- 强化化学除磷:


增加药剂投加量(如铁盐/铝盐),调整pH至最佳范围。


优化混合与絮凝条件,提高沉淀效率。


- 工艺升级:


改造成A²/O、UCT等强化生物除磷工艺。


增加深度处理单元(如滤池、膜过滤)或化学沉淀池。


- 运行管理优化:


定期监测污泥浓度(MLSS)、污泥沉降比(SV30),及时排除老化污泥。


检查二沉池运行状态,防止污泥滞留导致磷释放。


总结


磷的去除需通过生物与化学协同作用,关键在于控制厌氧/好氧环境、碳源分配及污泥龄。若出水磷超标,需优先排查生物除磷条件,辅以化学强化,并通过工艺调整和精细管理实现稳定达标。


  
   
分会动态
  
  
   
分会动态
×
×